切它网B2B商人社区(Club.QieTa.com)

标题: 千里墨香寄深情 [打印本页]

作者: tianjinjina    时间: 2014-3-22 17:26
标题: 千里墨香寄深情
又收到李主任从甘肃寄到的《老年博览》,感动油然而生,正如有人所说,我就是个性情中人,遇事容易动感情,不过想想也是啊,一个萍水相逢一面之交能够连续二十年源源不断按时给你寄来杂志,也足以让我自己感动!
    认识李主任是在 上个世纪1994年6月,我在《中华老年报社》通讯员培训班学习,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班上有一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大多数是找个机会出来玩玩,能坚持每天上课的只有一半人数,我算是比较老实的人。第一次公差出远门就来到北京首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下了火车不知道东南西北,到处是沿街叫喊的中巴车,虽然会议通知已详细告知地址和路线,考虑行李箱挺重而且难得出远门就想奢侈一下,坐回出租车吧,正想着呢,面前停下辆黄包车,顿生好奇,这才有老北京的味道,心想坐一回吧,体验下皇城根的滋味,一问价格50块!吓一跳,怎么比租车还贵?,那车夫穿着统一的黄袍大褂,一副爱坐不坐的神情,说当然比出租车贵!那时我才拿百元工资,拿出50元去坐只有2角钱的路程,说什么也舍不得,最终还是化了二块车坐了不愿坐的中巴。这是那次去北京的一个小插曲,记忆犹新!
    在北京学习的那几天,李主任不是印象较深的,只是在培训班安排的活动中有过碰面,几人相互做过自我介绍,当时有几过相处比较熟悉的,比如同一宿舍的包头市叫安红梅,还有包钢的冯什么,我称呼冯老师, 冯老师有点文艺范,有事没事喜欢戴副白手套,他非常羡慕我生活在南方,家里有卫生间,可以每天洗澡,平时上课还是游玩,我们三人结伴而行,我们一起合影,冯老师讲一口赵本山式的东北腔,留下欢声笑语的记忆。培训结束后,冯老师一直和我书信联系,说好了是忘年交,频繁地鸿雁传书,都是洋洋洒几页纸,讲一些人生趣事,大约有三四年时间,后来他退休后渐渐失去联系。
    唯有这个李主任,真是印象不深刻,也是在培训班结束后很久给我写了一封信,我在记忆中搜索,依稀记得有那么多一位戴副眼镜的西北汉子,后来通信也不多,有一次他给我寄来了他们主管的杂志《老年博览》,说实话也没怎么看,只觉得封面不错,就在回信中礼貌地说句杂志办得不错,他说,你认为好的话我每期都给你寄,没想到这一句不经意的承诺竟沿续二十年,二十年在人生长河中不长也不短,斗转星移,岁月沧桑,我从机关到乡镇,从一个乡到另一个镇,然后又回到机关,辗转几个部门,我都如期收到那本熟悉不过的杂志,调动工作,原来的单位都通知有甘肃寄来的包裹,然后我会回信告诉他新的地址,一次又一次,变的是寄信地址,不变的是书写我名字的刚劲笔迹。我把杂志放在床头,睡觉前看看,没有负担可以催眠,办公室放本,烦恼时翻翻可以解忧,有时工作忙没空看,就给爸爸看,一本不少交给他,后来爸去世了,就送给一位爱书的阿姨看,好像心中放下是一种承诺,不忍心那杂志原封不动搁置在角落任其落满灰尘。历经二十年,从终点又回到起点,我又有足够的条件静心阅读这本杂志,才发现《老年博览》确实是不错,文章短小精悍,内容很丰富,特别是封面设计精美大气,老年人爱看,也适合中年人,每期中都有耐人寻味的美文,我的那些不老的同事也爱看。
    记得那年我写了篇百岁老人长寿经短文寄给他,他给刊登在杂志上,年底还给我评了最佳通讯员,发了本大红证书上,还附了一首诗,我想仅凭一篇文章不可能评上最佳通讯员奖,这里面融入了个人感情。
    还有一年,李主任来南京开会, 那时我刚变动工作,一时没联系上我,他就通过会议主办方省老龄委,再通知市老龄辗转找到我,我很感动,从乡下找辆车去城里看他,那是书信交往多年第一次我俩近距离接触,给我的印象是既有文化人的儒雅,又有西北人的粗犷。我准备两斤茶叶,他一行来了三人,他送我一对夜光杯,让我想“葡萄美酒夜光杯”,连想到诗里还有经典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去甘肃去看望李主任,多少年来也跑了不少地方,却没机会完成西北之行, 或许有一天会蓦然回首。
     翻阅来自远方飘着墨香的书页,我体会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也读到作为文化人一种对约定的不懈的坚守!






欢迎光临 切它网B2B商人社区(Club.QieTa.com) (http://club.qiet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