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 在教育与产业部门合作培养职教人才的过程中,文化育人日益成为培养合格员工的核心内容。不仅国内外知名企业十分重视利用本行业的产业文化进行文化育人,行业部门也同样注意自身行业文化传承创新和行业文化育人。 针对职业教育的育人特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共同提出了产业文化育人的研究课题。 围绕什么是产业文化,怎样在职业院校落实产业文化育人等话题,记者日前采访了课题负责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余祖光。 什么是产业文化 产业文化是一个体系,横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行业的文化,纵向可以划分为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三个层次,在企业文化层面并列专业文化、职业文化和工作文化。 记者:在文化育人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提出了产业文化育人,产业文化的概念和内容是什么? 余祖光:产业文化的定义可以这样认为:是在工业化生产方式下萌生和发展的,由产业精神、经营哲学、价值观、制度、行为模式、组织和品牌形象等元素构成的物质和精神互为整合的生产性文化系统。简而言之,产业文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生产和工作方式的沉淀与升华。 产业文化从集成结构看,是先进行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的集合,具有普遍的先进性、鲜明的时代性和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各自特点;从组织文化角度看,包括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从人类活动看,包括职业领域的职业文化和工作领域的工作文化。产业文化是一个体系,横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行业的文化,纵向可以划分为产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三个层次,在企业文化层面并列专业文化、职业文化和工作文化。 现代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现代产业体系中主要行业发展历史;二是现代产业体系中主要行业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三是适应现代产业的合格员工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四是体现在相关法律制度、政策和社会舆论环境中的产业文化精神。核心价值观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记者:职业教育提倡产业文化育人,产业文化相比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有什么特殊意义? 余祖光:产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历史文化的底蕴、国际产业文化潮流和社会主义中国主流文化的源头活水,三位一体构成有中国特色产业文化。产业文化育人的作用,就是在培养职教人才的过程中,通过熏陶、嵌入、渗透等方式把科技与文化、认知与情感、做人与做事融为一体,培养既有职业知识技能又有符合当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 放眼世界工业强国,他们雄厚的经济技术和物质基础背后无不具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底蕴,他们的企业和产业大军无不具有良好的产业文化素养。这种产业文化素养是先进科技和现代制度的文化基础,也是人的现代化和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更是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工业化历史相对较短、以及农耕文化的长期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文化与飞速发展的产业体系相比,显得严重滞后。在社会大众文化中,缺乏产业文化的正能量,民族产业文化弘扬不够,现代产业文化创新不足。在基础教育中,缺乏生产领域文化的渗透,突出表现是劳动技术和劳动文化教育十分薄弱,即使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衣食住行等各产业部门,基本文化教育内容也十分欠缺。许多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不强、文化积淀欠缺。这种后果,一方面体现在一些青年学生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从学校到企业,甚至是到外资企业,身体顺利完成了空间的跨越,精神却不一定能顺利跨越多重的文化门槛,容易造成他们的精神失落、行为失范,甚至失去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体现在诸多社会乱象,许多本不该发生的严重产品质量事故、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和设备人身事故,以及严重的商业诚信缺失屡屡发生。工业化初期的错误,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一犯再犯,凸显我国精神文化的工业化、城市化严重滞后。这些都说明了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中遇到的工业文化发展滞后的瓶颈。 我国正面临着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转型期,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企业和劳动者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文化是变革的先导,培养为现代产业服务的人才,起主要引导作用的文化就是现代产业文化。没有现代产业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怎样落实产业文化育人 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工业化前期的传播知识、工业化时期的传播技能,必将过渡到后工业化时期的传播产业文化。产业文化是否能得到有效传承,将是今后优秀职业教育课程的判断标准。 记者:产业文化怎样进入教育? 余祖光:石化行业对186家国有、外资、合资、股份制、民营及其他类型的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发现,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结果是:在法规认知、学习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工作效率、岗位胜任力、团队合作、专业知识、职业道德与态度和对企业文化认知的8个评价指标中,企业对毕业生相关专业知识的满意程度最高,达到80%;对胜任能力达到60%;而对企业相关法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以及企业文化认知的满意度仅有20%至40%。而企业基于石化行业的生产特点,对职工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的评价结果是:在16项评价指标中,员工在质量、绿色化工与环境、节能与效益等方面的要求程度均很高,为60%,尤其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高达80%。总体来看,企业对员工的期望与现代石化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科学发展的趋势十分一致。而对毕业生的评价则发现,学校教育明显存在重科技轻文化的倾向,特别是对有石化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的认知不足。这一情况在其他行业中也有同样的反映。 学校属于社会事业组织,企业属于经济组织,校企两类不同的组织间的合作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不能忽视文化因素;二是平衡利益、化解冲突不能忽视文化互动;三是制度建设不能忽视合作文化的构建。 教产融合、校企互动,需要通过沟通、对话,找到差距,通过合作缩小差距,获取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的核心要求。教育对产业的认知、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需要制度机制,更需要在充分沟通、对话的基础上形成文化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