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5-10-8 13:46 |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7 天 [LV.3]偶尔看看II
|
从大卫的《荷拉斯兄弟之誓》,我们何尝不能体会到一种离亲别友保家卫国誓死杀敌的庄严仪式?他的《马拉之死》呈现的则是一个英雄(不妨理解为一现代的“耶稣”)为自己的理想而献祭并从容受难的悲剧性场面(我们也许会联想起我们看过的许多西方美术作品中表现的耶稣受难的场景;而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女神在引导着人民》则分明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人们在伟大的充满母性情怀和迷人魅力的自由女神的感召下为自由而战,为自由而死的仪式性的场面之高昂、激扬和乐观向上;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那严谨的构图中所压抑不住的生命之力的顽强,从筏上的人们高举着的象征着希望和生命的飞舞的布条,难道我们不能体味到“生命万岁”的悲壮祭典?米勒的《晚祷》,本身就取自宗教活动,透过那庄重肃穆的氛围,我们何尝不会像画中的农民一样,听到从遥远处传来的天启般的教堂钟声?体味到宁静、安祥而虔诚的美丽。
著名美术史论家北京大学丁宁教授在论述美术鉴赏的这种心理仪式提出:“一些陈列在博物馆和画廊里的作品有时也有烘托和渲染一种走向心理仪式的浓重氛围。人们步人博物馆或画廊不只是在寻求一种阻断了世俗气息侵扰的审美空间,而且也期望着能认同于这种空间之中的群体气氛,也就是说,不但那些展览,陈列着的作品是需要观赏的对象,而且整个弥满了精神意味的空间以及可与之共唏嘘、同声息的观众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意义上说,人们与其只是把自己消融在视觉艺术中,还不如说还将使自身沐浴和沉浸在一种心理仪式中。”①它可能有时会让我们回想起画幅尺寸大过“领袖像”的罗中立的《父亲》。
恐怕谁也不会忘记,它曾在中国美术馆给过观众一种心态上的轻松立刻转为沉重的震颤,是一幅使观众伫立时间最长、人数最众的作品。它和静静站立,凝视的观众互相呼应,像有一种特定的约定和默契。甚至还应该惊讶,即使你走出美术馆也很难忘掉那幅巨作和由此而产生的强烈感受。无疑,可以列入这种能够激荡心灵的集体体验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为人在日常生话中难以感同身受的心理仪式的形成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
|